驕陽似火,喜悅,也跟著升溫。
物流車響,飄香瓜果從鄉進城,豐收在流動;
郵遞車駛,錄取證書由城入鄉,夢想在投遞。
海報制作:龍興
畢業季實現的夢想,宛如一場耕耘10多年的豐收。不同于平時,59歲的郵遞員吳江南,在這個夏季的主要工作,便是向湖南耒陽海拔最高的村落——導子鎮沙明村,投遞獨屬于學子們的夢想。
一襲綠色制服,奔波于崇山峻嶺間,每年5、6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吳江南在37年間,為山村孩子們的出山路,送上了第一張“車票”。
上山路迢迢
去沙明不易,耒陽“天山”五峰仙林場便坐落于此,平均海拔578米,連綿的山脈上,散落著各個村戶。
山路迢迢,有時候吳江南送一趟郵件,來回需要轉繞一整天,確保山里郵政普遍服務100%。
8點半,吳江南到達鎮上的郵政支局,準備取走今天沙明村的郵件。
工作人員正將錄取通知書進行分揀(央廣網記者 李芳森 攝)
“吳叔,今天有沙明的錄取通知書,辛苦您盡快送達。”年年都有錄取通知書,但吳江南每一次都如第一次般激動。
“這可是沙明今年的第一封錄取通知書。”簽收、登記,吳江南把通知書溫柔地放在身旁的副駕。“沙明的孩子不容易,離鎮上中學最遠的村組,有十多公里遠;進城讀書也沒有直達的公交。”
記者跟車前往,便體會到其中的不易:蜿蜒的山路,足以讓近10年奔波在湖南七十二峰的新聞工作者,首次暈車;不到10公里的路程,足足行駛了一個多小時。
“比以前輕松了不少。”1987年剛參加工作時,吳江南投遞郵件僅憑雙腿,第3年買了輛自行車,直到第5年才換成了摩托車,徹底讓雙腿“解放”出來。“30年里,騎壞了4輛摩托車。”
吳江南的郵車在山間行駛(央廣網記者 李芳森 攝)
3年前,當地郵政給吳江南配備了一臺郵車,用以減輕送件壓力,但很多偏僻村組仍要徒步山道。“特別是海拔高的地方,每到冬天都會道路結冰,這段時期所有的郵件只能自己挑上來。”
37年里的日日“攀登”,吳江南卻未提“自己不容易”。
繞山路煦煦
居沙明不易,上下山路途的曲折與遙遠,給村民在生活用品的采購上,都增加了難度。
鄉情煦煦,吳江南在一天天圍山繞行中,與村民們也結下深厚的情誼。
“譚醫生,你兒子的錄取通知書到啦。”郵車還未停下,喜報聲便搶先“進門”,拿起錄取通知書后,吳江南捧出一束郵局準備的鮮花。“沙明村考上個大學生不容易,這也是我們的一份心意。”
吳江南送上錄取通知書和鮮花(央廣網記者 李芳森 攝)
“譚醫生”譚小馮領著兒子譚勁松出來迎接,同時來“湊熱鬧”的,還有隔壁鄰舍。
“這么熱的天,老吳真是辛苦啦!”“譚醫生,恭喜恭喜啊!”鄰居們向吳江南打完招呼后,紛紛向譚小馮一家道喜。“送了近40年郵件,全村5000多人,都是熟人。”
“先吃塊西瓜,消消暑;中飯時間快到了,就在我家吃。”吳江南是村里的“大紅人”,每天都會有人請他吃飯。“我們山里人好客,我一般都不愿給大家添麻煩,但送錄取通知書,還是愿意一起熱鬧熱鬧。”
“這話說的,我們村子麻煩你的時候少了啊。”譚小馮端來一盆剛從冰箱里取出的西瓜,講起了吳江南在村里大家都熟悉的幾個故事。
13年前的一天,吳江南駕駛著摩托車送郵件,遠遠看到一戶人家前圍滿了人,屋里不時傳出哀嚎聲。上前一看,原來60多歲的曹波主突發疾病,痛得在地上打滾,家人束手無措。
“多虧了老吳,立馬把老人背上車,送到沙明衛生院救治,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幸虧送治及時。”譚小馮說,老人康復出院后,便把吳江南當作親人。
譚勁松正填寫相關信息(央廣網記者 李芳森 攝)
投遞是工作,也是牽掛,更是生活。投遞路上,經常有鄉親托吳江南帶些種子、藥品、大米等物品,還有坐順風車下山上山,只要力所能及,吳江南從不推辭。
夏日炙熱,大山里產出的西瓜脆甜,還帶著冰箱里的清涼。
下山路漫漫
出沙明不易,連綿的山峰,成為橫亙在山村孩子求學路上的“大山”,出山路也顯得更加坎坷。
山路漫漫,明年將要退休的吳江南,也思考起以后,自己“下山”后,是否有人來接班。
“難啊。”回憶走過的37年,吳江南擔憂起來。
吳江南已工作37年(央廣網記者 李芳森 攝)
1987年,剛成家不久的吳江南和另外四個青年一起,被招聘為郵遞員。“那時候,一個月只有30元的工資,每天卻要背著幾十斤重的郵袋步行往返20多公里的山路。”
“從拿郵件到沙明13.5公里,然后由沙明分到各組,當時的沙明鄉有6個行政村,52個組,最遠的有10多公里,全都是山路,只有步行才能把郵件送到村民手里,送完需要兩天時間。”曾和吳江南一起“入行”的同事們,都覺得太辛苦,收入又低,沒多久都不干了。
山區鄉郵員的投遞生涯,辛苦而寂寞。吳江南常年走在茅草叢生的山道上,上山下坡,不僅要戰勝暴風疾雨,還要戰勝毒蛇惡狗。“有幾次下起大雨險些滑入山底。”即便是這樣,他年年如此。
曾經從吳江南手里接過郵件的年輕人變成了老人,曾經追在他后頭奔跑的小孩都長大成人。但吳江南,背著郵包的背影,每天都會按時出現在村里。
沙明村蜿蜒的山路(央廣網記者 李芳森 攝)
“郵局準備物色新人接班,但沒人愿意。”吳江南打算著,實在沒人肯來,就叫在外做生意的兒子回來。“子承父業,沙明的鄉親們不能少了我們的服務。”
“菜做好了,邊吃邊聊。”菜很簡單,都是山里隨手可得的食材;也很豐盛,擺滿了一桌。10多口人,坐的坐、站的站,圍滿了四方桌。
“等明年,再給你家送一次錄取通知書,我就圓滿退休啦!”吳江南說,譚小馮家還有個小女兒,暑假后讀高三,明年考大學。
“等明年,我們再來陪您跑一趟,還是來譚醫生家。”記者也向吳江南和譚小馮預約了下一次的采訪。
“借各位吉言!”舉起茶杯,為相逢在下一場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