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美侖,一個典型的“85后”姑娘,她是中歐班列(渝新歐)國際鐵路運郵項目經理,被新華社記者稱為“新郵差”。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她成為國際供應鏈的堅定守護者。2022年,她帶領的團隊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群體”。
2020年2月,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勾美侖與兩位同事緊急召開碰頭會。疫情突如其來,海運、空運受阻。危急時刻,中國郵政考慮利用中歐班列進行郵件疏運。“這事能不能干?怎么干?”幾位年輕人熱烈地討論起來。在待疏運的郵件中有歐洲急需的抗疫物資,勾美侖和同事們決定守護這條“生命線”。然而,項目組剛邁出第一步就遇到了問題。全國待疏運的郵件需要先轉運到重慶。根據規定,國際郵件在關區間經轉,必須以郵袋作為容器,但這種作業效率根本無法滿足疫情期間的大批量郵件經轉。“如果郵件轉運到重慶后,先卸車,再逐個郵袋掃描、打印袋牌和路單,怎么可能及時處理完呢?”勾美侖說。于是,她大膽建議:“能不能將集裝箱作為監管容器,將其視作一個更大的郵袋?”這個想法得到海關總署的支持。他們在全國8個口岸建立臨時轉關郵路,并采用這種全新的監管模式。
2020年4月3日,全國首列國際郵包專列從重慶正式發車,42箱國際郵件10余天后就運達西班牙、丹麥、瑞士、法國等國。截至2022年6月20日,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運輸出口郵件2706.69萬件,重量達7766噸,累計發運集裝箱2400標箱,貨值約2.95億美元。疫情發生以來,搭載國際郵包的中歐班列持續運行,既有電子產品等跨境電商貨物,也有支援歐洲國家抗疫、復工復產的物資。
勾美侖能成為“新郵差”,得益于不斷的創新突破。鐵路合作組織(OSJD)1956年頒布的《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明確規定,在國際鐵路直通貨物聯運中不準運送郵政專運物品。經過中國郵政、海關總署等多方的協調爭取,2014年6月,新版《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刪除了對禁止運輸郵政專用品的相關表述。2016年10月,中歐班列(渝新歐)去程全程運郵測試成功,率先改寫了鐵路運郵歷史。“這是個很艱難的過程,各方共召開會議30多次,電子郵件往來達300余封。”勾美侖說,如今,由重慶開創的國際鐵路運郵模式,逐步復制推廣到義烏、鄭州、成都等地。
在勾美侖看來,隨著跨境電商“全球購”的興起,每年有大量國際郵件,傳統國際郵路主要是空運、海運,但海運耗時長,空運運量小、成本高,中歐班列具有“成本比空運低,時間比海運短”的優勢,發展前景廣闊。“中歐班列運郵具有時間固定、禁限寄種類少和不受天氣限制等優勢,有助于打破跨境電商發展的物流瓶頸。”她說,“中歐班列還是一種綠色低碳的運輸方式,符合國際物流發展趨勢,將在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方面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