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郵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新研發中心總經理戴奕忙碌又有收獲。
工作調研、實驗驗證,他全年累計出行50余次,飛行5.7萬公里,是名副其實的“空中飛人”;自主創新、設計方案,他的團隊成功拿下湖北省鄂州市花湖機場集成服務項目,打破大型物流機場集成由國外壟斷的歷史;攻克難題、科技賦能,他的團隊設計的全新自動化、智能化工藝設備在北京、廣州投產,實現了郵件處理主要流程無人化的新突破。榮獲2020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戴奕可謂實至名歸。
作為中國郵政主責主業的寄遞業務,其自動化、智能化、集中化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身為一名“80后”科研人員,戴奕多年來主持研發了多種物流、物聯網核心科技設備,服務郵政寄遞業務、物流行業的發展,多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郵政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是戴奕常掛在嘴邊的話,正是秉持這樣的拼勁和不畏難的心態,他摸索出了一條科研創新的有效路徑,從眾多郵政青年科技人才中脫穎而出。
邁開步攻堅
作業環節多、用工數量多、處理流程不暢是寄遞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戴奕帶領團隊把解決問題作為科研創新的出發點,對卸車、初分、供件、集包、大件分揀等環節逐一攻堅,實現了郵件處理主要流程無人化。
“北京綜合郵件處理中心分揀機配備三期工程、廣州華南陸運集散中心二期工程是中國郵政全新投產的智能化、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處理中心。”戴奕向記者介紹,新處理中心在卸車環節首次采用了異形件視覺識別剔除系統,效率可達3600件/小時;在總包開拆環節后首次采用了小件單件分離設備,實現無人供件,達到3500件/小時,而人工供件是1400~1600件/小時;在矩陣細分環節采用了大件單件分離設備,省去人工理貨環節,最高效率可達4200件/小時。以北京郵件綜合處理中心為例,原異形件剔除、理包、人工拉包等環節的無人化使平時每班次減少150多人,最多時減少200余人。2020年“雙11”前夕,集團公司董事長劉愛力調研北京郵件綜合處理中心,對分揀機配套設備發揮的明顯成效表示肯定。
“我們在工藝裝備和郵件全環節處理上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核心設備都是中郵科技自主研發的最新成果,是郵政依靠科技賦能提升作業能力、強化企業競爭力的最佳實踐。”戴奕說。
不僅如此,戴奕主持的科研項目也屢創佳績。他主持科技部MPF混合型分揀機研發項目的整體方案設計,攻克了大功率無線供電、小縫隙無接觸驅動等諸多技術難題,被中國快遞協會鑒定為“系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多個部委聯合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戴奕負責研發的射頻識別硬件系統,重點攻克了柔性材料上微波段全向天線阻抗匹配設計及量產工藝問題,在郵件質量跟蹤、車輛管理、容器管理、人員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已在全國190多個城市被廣泛使用,該測試方案還在萬國郵聯大會上進行推廣。除了重點項目,戴奕還先后主持了30余個快遞、電商處理中心工藝流程設計項目,為國內快遞物流企業節省了大量人力和資金投入,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
走出去創新
國內大型快遞、電商處理中心的工藝流程設計一直被西門子等國外廠商壟斷。在戴奕看來,郵政科研不僅要服務于國內快遞物流行業的發展,還要能夠代表“國家隊”科研水平,堅持自主設計,推動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將中國智能制造逐步推向海外。
“國外設計的系統性、完整性比較好,但在國內的實際運用中,除了價格高,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中國包裹快遞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業務量持續攀升,這是外國沒有經歷過的,我們要有自己的科研團隊。”戴奕告訴記者,國內的科研人員懂設備,但對如何將設備組合運用、發揮系統的效能方面能力相對欠缺,也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
為了錘煉能夠代表“國家隊”水平的科研隊伍,戴奕于去年率領規劃、科研團隊,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從工藝布局到土建規劃、從高層控制系統到集成管理方式、從業務流量分析到前瞻設備研究,反復完善方案,一舉拿下了世界第三大貨運物流機場——鄂州花湖機場的集成服務項目,方案成功征服了60多位國內外專家,打破了大型物流機場集成由國外機構壟斷的歷史,奠定了中國郵政科研、規劃團隊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這證明了我們的科研隊伍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這次實踐也讓我們能夠找出短板、提升能力,與國際一流快遞企業打下合作基礎,為今后郵政機場的建設創造條件,積累更多的最佳實踐經驗。”戴奕說。
除了鄂州花湖機場集成服務項目,戴奕主持開發的新一代“中郵一號”大型高速交叉帶分揀機成功將中國智造推向海外。“中郵一號”首次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分揀系統,首創分揀機根據滿盤情況自動智能無級調速、通過圖像定位技術讓供件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加載了高速X光機并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實現郵件100%自動在線安檢,該系統實現了多種核心部件的首次國產化。“中郵一號”已經在國內10余個處理中心投入使用,價格僅為同類進口產品的一半,節約了大量資金,該產品近五年的單一產品產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
多年來,由戴奕負責的大件分揀機、“中郵一號”大型高速交叉帶分揀機、單件分離系統等核心郵件處理設備出口到泰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并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他們的工藝設計解決方案還在多國實施投產。
沉下心研發
“中國郵政越來越重視科研了,這是我這些年感觸比較深的變化。集團公司對科技投入越來越大,科研項目立項越來越多。郵政設備加速更新換代,處理中心設備的更新換代不斷加速。”自2007年研究生畢業以后,戴奕就進入郵政從事研發工作。在他看來,郵政科技創新的平臺環境越來越好了。
科研工作與一線工作結合非常緊密,需要經常深入各地生產現場,這也讓戴奕有了“空中飛人”的稱號。在他看來,只有沉下心到一線去,才能發現問題、找準規律、解決問題。
“我去現場不讓別人跟著,自己一個人盯著看,這樣才能發現問題。比如北京郵件綜合處理中心的新設備上線后,我們在現場發現有多個郵件誤入供件臺引起停機的情況,隨后立即設計了自動供件臺,檢測到多個郵件誤入后便自動回退、拉距、再供件,確保了無人化的順暢實現。”戴奕說,深入了解一線的實際問題,才能通過科技手段滿足一線需求。
“科研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本領,力爭成為‘T’型人才。一豎代表專業能力的深度,必須把專業技術研究深,成為本領域的專家;一橫代表知識面的廣度,有了廣度才能在研發中用系統思維考慮問題。”在戴奕看來,科研人員要有危機意識,新技術日新月異,對科研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強學習才能讓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的節拍。
“郵政未來的科技發展要向著無人化邁進,數據和智能裝備是無人化的核心,全流程和全環節的設計是關鍵。”戴奕強調說,我們要以系統思維對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準確把握,并以結果為導向,將科技創新以及試點的步子邁得再大一點。
“戴奕帶領的團隊在科研創新上特別活躍。我們要為這樣的科研人才創造敢想敢做的平臺環境,培養出更多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科研人才。”中郵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方向陽說。“這次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感謝組織培養,是郵政的大平臺給了我科研創新的機遇。”對于未來,戴奕滿懷信心,“我們要對標國際一流企業,從‘三個視角’找差距,彌補我們科研和研發管理上的不足。將來,我要為郵政發展提供更多的系統性的行業經驗和科技方案,帶著團隊不斷爬坡,讓中郵科技代表‘國家隊’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成為名副其實的一流物流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