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1日起,北京市連續出現與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有直接或間接流行病學關聯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北京市多家批發市場因確診患者到訪面臨關閉,農產品物流市場或將面臨較強整頓。
城,所以盛民也。農貿市場作為城市公共配套服務設施,不僅能夠滿足市民日常采買所需,也是促進就業和暢通農產品銷售的重要平臺。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服務大中城市為定位,兼具中轉、批發、零售功能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人流、物流管理松散,依然未能擺脫人們對其固有的臟亂差印象。此次新發地疫情也再次暴露了我國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體系的滯后。
小菜場連著大民生。如何兼顧城市發展與民生需求,建設與現代都市相匹配的干凈、衛生、現代化的批發市場,構建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形成統一完善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農產品供應為核心,由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加工者、物流服務和消費者等構建的一種組織形式和網絡架構,涉及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其中,農產品物流擔當著暢通供需渠道的角色,對農產品流通中人、貨、場資源的深度融合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與工業物流基本功能相似,農產品物流也具備運輸、儲存、流通、加工、配送、裝卸搬運﹑包裝和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從溫度、重量、速度的角度來看,又分別涉及冷鏈物流,農產品零擔運輸及近幾年興起的前置倉、即時配送等。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普遍存在流通主體分散、流通水平較低的問題,我國農產品主要交易載體是批發市場,數量少、檔次低,專業化、信息化水平低和規模化程度低,農產品保鮮物流設施,諸如冷藏車、保鮮庫缺乏,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布局不合理。新發地疫情的暴發更是折射出農產品交易中心的運營狀態。當前,我國還未能形成統一完善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我國農產品物流雖然發展迅速且規模也在持續擴大,但信息化、現代化和專業化水平較低,仍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倉儲、機械化操作、信息網絡平臺和大數據管理平臺設施都較為滯后。在冷鏈運輸環節,據統計,公路方面,我國70%的農產品通過敞篷開放式汽車運輸,而擁有制冷設備、保鮮裝置的汽車比例不足10%;鐵路方面,冷藏運輸量不到總運輸量的1%;水運方面,我國僅有200艘各類冷藏船,總容量約為10萬噸。我國農產品僅水果一類由于冷鏈環節的滯后因素,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損耗率就達到25%至30%,此外,我國只有10%的肉類和20%的水產品進入冷鏈物流系統,但這難以滿足生鮮農產品對物流的需求。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彈也再度提醒人們,關注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中的食品安全問題。
農產品市場體系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傳統的批發市場一直在農產品市場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批發市場一直存在功能單一、服務管理落后和流通層級復雜的問題。在批發市場中,一戶一家的經營模式限制了物流體系的發展,導致物流渠道狹窄。以家庭經營為主的模式下,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信息動態都難以與農產品大市場進行對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流通模式的創新,在交易價格、效率和服務上難以獲得優勢。
農產品信息系統滯后。農產品信息的對稱和透明是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打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實現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的關鍵。目前,我國超過80%的縣鄉級農業部門建立了涉農信息平臺,全國范圍內已經建立了約兩萬個農業信息網站,來為農民提供農資農業和技術指導信息。但我國的農業信息系統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相對滯后,一方面,農業信息系統存在技術制約,信息不能及時更新;另一方面,現階段農業信息系統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相對于專業化的電商平臺,農業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比較單一,難以滿足農民的現實需求。
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推進慢。《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明確提出,建設農產品物流追溯制度。在此之前,中國已開始開展物流追溯的有益嘗試,但由于農產品附加值低,現有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多為試點性質,試點單位拘囿于技術標準、信息量及管理層的自身局限性,未能實現設備兼容和信息共享,使得現存農產品追溯體系始終停留在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有效的物流網絡。而此次疫情也恰恰暴露了批發市場在供應鏈可追溯體系方面的短板。
農產品物流中的機遇與挑戰
近日,阿里旗下餓了么在杭州發布“智慧菜場六大標準”,包括食材安全可溯源、選品智能管理、數字化營銷、30分鐘履約配送體系、支付新技術、全場景數字化管理等內容,而完全實現這些,建立一個綠色化、智能化、可追溯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體系需要國家和企業層面共同努力。
對國家行業管理而言,一是要做好科學的區域規劃。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公益性城市基礎服務類設施,政府在規劃時應綜合考慮全市農產品流通,做好城市配套資源的統籌規劃,降低車輛通行、人員聚集等對城市運營的影響。為此,可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實行批發零售分離、商流物流分離、二次批發商代理等運行體制,減少批發市場的大量人流,節省資源和空間,避免道路擁堵。二是要建立完備的追溯體系。食品安全包括建立供應鏈可追溯體系、推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加強生產過程管理、建立健全質量檢測體系等,而我國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相關法規雖然提出早,但是推進慢,有效的物流網絡尚未形成。三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將建設標準化、綠色化、智慧化農貿批發市場納入“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范圍,在冷鏈設施設備、環保設施、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與實際的資金支持。
對郵政企業而言,一是要不斷創新應用物流技術。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推進,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工程技術和現代供應鏈管理方法正在快速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可大幅提升農產品物流系統運作效能,提升物流資源的共享集約化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要探索新的流通模式。受疫情影響,農產品線下需求減少,因此,可借助電商,打造“集散批發+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模式、農產品直采直供體系,推進倉配一體化,推廣網訂店取、社區配送、自助提取和代收服務等末端配送模式,探索商貿與物流線上線下融合創新。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借助郵樂購,郵儲食堂等電商平臺進行農副產品的線上銷售,對農副產品大單品進行直播帶貨,踐行助農扶貧、服務群眾生活的社會責任。四是要暢通農產品物流渠道。農貿市場的關停使得部分消費者將農副產品購買轉移至線上,郵政物流寄遞網絡可提供產地直到消費者的直鏈的物流服務或從門店到消費者的同城即時配送服務。五是要發展農業金融服務。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主體都可成為郵政儲蓄業務的獲客對象,例如,為原材料生產者提供產品研發資金支持,為農民提供儲蓄及小額貸款,為經銷商提供冷鏈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為整個鏈條打造暢通的資金流通渠道。
借鑒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模式
從世界范圍來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農產品流通雖然存在差異,但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和以日本為代表的部分東亞國家,在農產品流通方面已經逐步建立了一套成熟高效的模式,對我國打造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體系、優化農產品流通渠道具有借鑒意義。
美國——短鏈流通+物流追溯+冷鏈運輸
直銷模式打造短鏈流通渠道。美國農業的主體是大型農業公司和大型企業化家庭農場,因此,造就了其大生產、大流通的特點。美國的農產品物流體系非常發達,主要實行的直銷模式形成了較短的流通渠道,果蔬類產地與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網絡間的直銷率約為80%,而經由批發市場流通銷售的僅占20%左右。較高的直銷比例,使農產品采摘后由田間經超市直接到消費者手中。由于減少了中間批發環節,使得農產品物流損耗在2%以下,不僅大大減少了物流環節,提高了物流效率,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追溯體系保障農副食品安全。美國要求輸入的生鮮農產品在檔案信息詳細完備的基礎上,能夠在4小時之內進行回溯,否則將對其就地銷毀,這得益于有法可依的追溯體系與完備、循環、透明的物流追溯網絡。美國從立法層面高度重視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建設,于2002年便通過了《公共健康安全與生物恐怖應對法》,將農產品安全提高到生物反恐的戰略高度,要求對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的每個環節都實現風險管控。在強調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的重要性后,美國又于2003年5月推出《食品安全跟蹤條例》,明確并統一了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實行的追溯制度、管理體系和認證制度,確保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在有法可依的同時有章可循。
服務組織提高冷鏈物流效率。除擁有發達而便捷的公路和鐵路運輸網絡完成農產品冷鏈運輸外,美國還建有許多專門為農產品交易服務的組織,如裝卸運輸公司、加工包裝和分類配送中心以及銀行、郵政等與之密切相關的機構,為農產品冷鏈物流提供服務。而冷鏈物流行業協會也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統一的標準;此外,美國的冷鏈物流行業分工細致、職責明確,如運輸方只負責運輸,裝卸搬運方只負責裝卸搬運,從管理學角度看,明確細致的分工促進了各個環節的專業化,運作效率高,且容易追查。
日本——設施完備+組織完善+制度健全
日本國土面積較小,自然資源匱乏,土地規模化和經營程度低,農業生產規模小,面臨著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因此,日本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以批發市場為核心,批發市場經由率約為60%,有效解決農業的小規模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與中國以小農場為主體的特征較為相似。
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完備。日本政府為了促進本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從多方面為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支持。首先,日本在全國范圍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為長遠發展預留土地。在區域內對運輸網絡進行層級規劃,對鄉鎮物流運輸節點進行系統規劃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構建點線相連層級分明的物流網絡,比如新干線鐵路運輸網、高速公路運輸網等。其次,在物流網絡的帶動下,農產品生產地所在的村鎮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聚集效應,并建立了與農產品運輸相配套的保鮮、冷藏、加工等企業,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形成了設施完善、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和物流園區,為農產品的高質高速運輸提供了保障。
農產品物流主體組織化程度較高。在日本,農產品物流的主體主要分為3類:企業化經營的農場、農產品批發零售企業和農協。農協在日本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如組建批發市場和集配中心,組織和保障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暢通。在日本,有98%以上的散戶都加入了農協,在農業資料的采購和農產品銷售方面形成了規模化效應,組織化、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正是通過組織化和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農協,日本的單一農戶才能夠實現與大市場的精準對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農產品相關制度與法律體系完善。1923年,日本頒布了第一部《中央批發市場法》,明確規定了批發市場的組建、管理和運營方面的內容。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反壟斷法、農協立法、財政立法、信貸立法,而且從物流的資金支持、經營運作、生產銷售等各個方面進行細節化規定。此外,日本十分重視農產品供應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實行嚴入嚴出的雙向管理體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農產品追溯制度,包括對農產品產地、質量的認證,品牌的追溯檢查,通過實施產品的快速檢測和分析,為消費者提供了完善的追溯查詢體系。
荷蘭——中轉站+追溯碼
中轉站保證貨物配送及時。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荷蘭積極發展農產品供應鏈。在市場附近建立一個中轉站,先將農產品集中到中轉站,再進行配送。采用這種方式能保證貨源的充足和配送及時,配送中心在收到貨物時會進行分類、包裝、儲存等,并將這些產品運送到各個零售商。
追溯碼保障食品倒序追查。荷蘭有著嚴苛的產品生產檢測標準,荷蘭農業中最重要的乳制品生產標準遠超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相關標準。每一個產品生產出來后都會加印生產追溯碼,隨時可以查詢產品的運輸狀況,消費者可通過追溯碼進行倒序追查,食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圖1 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示意圖
圖2 中、美、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