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吳克(安徽省安慶市郵政分公司客戶營銷中心)
記錄人:孫超
安慶在民國時期是安徽省省府,也是長江中下游郵件的主要周轉地。我外公朱源啟在民國時期從事投遞工作,他當時擔任墨子巷支局投遞班班長。那時候,老百姓都管郵遞員叫“郵差”。外公當年用過的那條長長的、綠色的褲腳綁帶到現在我還保存著,綁帶的顏色已經暗淡了,但是一點兒也沒有破損,質量真是好到沒話說。外公那時投遞全靠步行,他每天背著二三十公斤的郵件走四五十里路,每月都要換幾雙布鞋,著實辛苦。但比起其他工種來說,郵差的收入還算不錯,外公賺的銀圓能養活一家人。
外公干了一輩子投遞工作,他以這份工作為榮。退休后,他留下的一張身著標志服的照片,還有幾枚銀白色印有繁體字樣的“郵”“政”領章和紐扣等老物件,如今在他曾工作過的墨子巷支局內展示,吸引很多游客駐足鑒賞。
我母親叫朱讓華,今年已經86歲了。由于從小受外公影響,母親深感為百姓服務的郵政工作是一份光榮的職業。20世紀50年代,她從安慶女子中學畢業后決定報考郵電局,后來通過考試如愿當上了話務員,接了父輩的班,這讓外公很是高興。我家兄弟姐妹多,母親又上班又帶孩子非常辛苦,但這并不影響她工作的熱情,郵政、電信業務她全干過,后來成為郵電局的中層干部,局里都稱她是“女強人”。家里有一個小箱子,里面裝滿了母親獲得的各類獎狀和獎章,其中一枚寫著“人民郵電”字樣的獎章是郵電部頒發的,全市只有幾個人獲得過這份榮譽。
我從小常聽母親講郵電局的故事,對郵電局的工作特別好奇,也很羨慕那些穿標志服、戴大檐帽的叔叔阿姨,心想哪天自己也能來郵電局上班就好了。1980年,我高中畢業后,參加了郵電局招聘,順利地通過了考試,成為一名郵電局正式員工。20世紀80年代中期,郵電業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電話成了每家每戶的標配,看書看報成為主流,集郵人群也在迅速擴大。我當時在營業廳從事集郵工作,每到新郵發售時,門口擠滿了人,我和同事忙得連一口水都顧不上喝。記得當時,墨子巷附近有個賣冷飲的攤主,為了排隊買到新郵,他連自己的冷飲攤都顧不上了,臨時把攤位給關了起來。我和愛人相識也是因為集郵。那時候,我的丈母娘經常來我這兒買郵票,對我的印象很好,便把女兒介紹給我認識。因為她在外地工作,我們都是靠信件往來,我知道她也集郵,便買來最好的郵票貼在信封上寄給她。現在,這些信件我們都還保留著。
隨著郵政業務的發展,我從營業崗被調到營銷崗。記得2009年,安慶石化廠舉辦35周年廠慶活動,我負責開發的紀念郵冊等產品創收198萬元,創下了單位的銷售紀錄。轉眼,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是面對工作我還是兢兢業業,秉持著“干一行、鉆一行”的原則,我相繼負責開發出《安徽華茂集團成立50周年》郵票銀冊、《安慶一中建校100周年》個性化郵票等,為郵政發展再多奉獻一點兒自己的力量。
墨子巷支局正面墻上掛著的一幅“傳郵萬里、國脈所系”山水畫是我的兒子吳超畫的。兒子今年32歲,是“郵四代”。2010年大學畢業后,學動漫設計的他一心想留在大城市找份工作。我母親做了他3個多小時的思想工作,讓他回到安慶,到郵政工作。我也和兒子聊了很多,講述郵政的發展變遷和悠久歷史,告訴他在郵政工作會充分感受到一個國企的使命擔當,也能體會到身為一個郵政人的自豪感。兒子剛入職時,正趕上郵政大力開拓賀卡業務,設計任務繁重,他利用自己的特長,大膽創新,設計出的賀卡別具一格,深受客戶的喜愛。為了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他常常帶著電腦,現場為客戶改稿,很認真負責。2016年8月,墨子巷支局進行升級改造,打造“郵局1928”主題郵局,兒子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繪畫與設計才能,繪制了丙烯畫及山水畫,既體現郵政的悠久歷史,又符合年輕人群的審美品位,體現出老郵局的與時俱進,成為郵政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從結緣到相伴,風雨近百年,我們一家四代人與郵政共成長,與時代同進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將繼續辛勤工作、拼搏奉獻,為助力郵政續寫華麗新篇章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