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9日電 香菇種植是金寨縣的傳統產業。
安徽省金寨縣多起伏山地,晝夜溫差大,擁有豐富多樣的環境資源,為香菇的栽培、發育、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每年香菇產出率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但由于山路崎嶇、信息不暢、銷售意識不強,金寨的香菇多半只能“剩”在家里。
2018年,中國郵政安徽分公司與金寨縣政府打造“把美麗村菇嫁出去”的脫貧項目,聯合鐵沖鄉、湯家匯鎮的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香菇銷售。通過“公司+扶貧基地+貧困戶+郵政”的模式運作,即:政府投資建廠棚、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貧困戶種植做工、郵政收購外銷,各方分工合作定向銷售香菇,打造香菇產業,帶領貧困戶脫貧。
如今,金寨縣香菇“身價”翻番,徹底改變了金寨村“菇”真愁嫁的現實。
金寨香菇合作社。
郵車開到家門口
金寨香菇豐產不豐收,賣不上好價錢,許多農戶選擇外出謀生。余敦友是較早出來的那批人。20年前,他帶著父輩傳下來的技術,到河南做起了香菇生意。
2013年,在金寨縣政府的號召和幫助下,余敦友回到家鄉湯家匯鎮成立了合作社,希望能重振家鄉的香菇產業。
可銷路依舊是個問題。余敦友說,香菇的質量好、品相好,但是自己找不到銷路,都是東賣賣西賣賣的零售,“銷量不穩定,要么是賣不出去,要么賣出的錢收不回來,這么多年沒辦法擴大生產。”
但是在去年,中國郵政的扶貧郵車直接開到了金寨人的家門口,一切都變了。
11月的金寨還很暖和。走進余敦友的合作社,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鋪滿院子的鮮蘑,它們被晾曬在陽光下,個個飽滿鮮亮。再往里走,就到了香菇的種植大棚。
余敦友正在向記者介紹金寨香菇的發展情況。
“這里的香菇幾乎都被貧困戶承包了。”自去年與郵政開展合作以來,余敦友組織貧困戶以承包制的方式進棚學習種蘑技術與香菇養殖,一棚可養殖3000棒香菇,每個貧困戶最低承包一棚,一棚香菇政府補貼3000元,合作社補貼5000元,貧困戶自籌3000元,“里外里,一棒香菇的種植成本才1塊多。”
如此惠民的成本和大規模的養殖,要是放在以前,余敦友“敢想不敢做”,但現在好了,綠色郵車直接開進了合作社,銷路不成問題。
在與金寨政府合作后,中國郵政為金寨縣的所有合作社和扶貧基地的香菇設計了產品包裝,在原本走量批發的基礎上,新增網上平臺、線下站點與節慶采購等銷售方式,連帶產品寄遞、售后服務,金寨的香菇搭乘“金寨-合肥”郵政直達專線,能在24小時之內走上國人的餐桌,實現了從麻袋裝著賣給中間商,到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渠道轉換。
“那里就是我們的生產車間。”順著余敦友手指的方向看去,一輛郵車停在門口正準備裝貨。沒有了銷路的煩惱,余敦友全心把精力投入到香菇品種研發、種植培養、生產加工的工作中,確保農戶一年四季有“菇”種,持續增收。
一年來,余敦友的合作社與16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扶貧協議。種植香菇的農戶每季度能營收近萬元,“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戶可以承包香菇種植,年齡大點的老人可以在車間打零工,每天能掙個七八十。”
金寨香菇。
香菇“上網”成爆品
“賣得最好的就是這種70克小包裝,這一個多月,我們賣了17萬袋。”安徽金寨縣鐵沖鄉香菇扶貧產業服務中心負責人王漢青欣喜地說。他說的“70克小包裝”就是今年郵政電商爆款產品——金寨香菇。
2015年,退伍軍人王漢青回到家鄉金寨,從試種香菇到帶領鄉親們采取“龍頭企業+村創福公司+貧困戶”模式,建立香菇種植基地,大力發展香菇產業。
2018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漢青帶領鄉親種植的香菇代表金寨特色農產品入選安徽郵政年貨節大禮包,銷售近40萬元。金寨香菇在電商平臺贏得好評,成為高頻詞匯。
消費扶貧,核心還是消費。如何讓消費者知道金寨香菇,從而產生購買,繼而復購,真正形成良性消費循環。為此,郵政專業團隊多次前往金寨香菇生產企業進行調研,并連續走訪多地香菇市場,收集大型電商網站數據,反復研討商定產品,最終確定銷售70克裝試品裝和220克家庭裝兩款產品。
919郵政電商節期間,金寨香菇銷售近20萬單,其中70克裝成交17萬單,成為單項爆品。
至今,“把美麗村菇嫁出去” 扶貧項目有效帶動了當地40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金寨人的“‘菇’娘”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