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韓順德(退休前曾任上海市郵政分公司發行科科長)
記錄人:耿忠平
17歲那年,我進郵局當了一名穿街走巷的投遞員,從此便與報刊結緣,后又調任報刊發行員。在上海郵政工作的整整43年間,我與報刊就沒有分開過,其間,我親歷了郵政隨著國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革。而在我看來,最能具體反映這些變革的,就是一張報刊訂閱單。
改革開放之前,報刊是人民群眾了解國家大事、民生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訂閱報刊的用戶從企事業單位、商店、學校、圖書館到個人,范圍非常廣。后來,由于企業改制,一大批單位關停并轉,工人下崗,報刊訂閱量直線下降,報刊業務蕭條了好一陣子,員工的獎金收入受到很大影響。直到1992年前后,部分國有企業效益開始逐步回升,一位來自楊浦郵政支局的報刊發行員立馬嗅到了這一機遇,找到中紡機廠領導,動員拿出一部分福利為每位職工訂一份報紙,兩方一拍即合,一個訂閱2000多份報紙的大單成交了。不料,過了一陣子,廠里來電話說,有不少職工沒有拿到報紙,希望郵局在7天之內解決,不然全部退訂。經查,原來是該廠人事部提供的信息沒有及時更新部分職工的住宅新址,導致他們無法收到報紙。接下來的幾天,我們連續奮戰才將報紙全部按新址投送到位。問題雖然補救了,但如何汲取教訓、防范類似問題再次發生成了我和同事關注的焦點。經過一番調研考察后,我們推出了“報刊專用訂閱單”,這種訂閱單是有面值的,相當于代金券,用戶拿著購買的訂閱單,到郵局填寫投送地址和所訂閱的報刊,便可完成訂閱。初期,我們推出了發行量較大的《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文匯報》等3種報刊的訂閱單,出人意料的是,這一舉措一經推出便一炮走紅。郵局的發行流轉額猛增,報社的發行量明顯增長,郵局和報社皆大歡喜。
高興之余,問題也隨之暴露了。用戶拿著訂閱單到郵局辦理訂閱手續時,因填寫投送信息而排起長隊,影響了窗口營業。單位領導發現這一情況后,立即召集我們開專題會議,責成研究解決。于是,一份一式三聯的新訂單問世了,用戶填寫好信息后,窗口人員只需敲一個日戳,并將另外兩聯撕下留存即可,大大節省了辦理時間,用戶、營業窗口齊聲叫好。
可是,新的問題不斷出現。訂單對于個人用戶是方便了,但對于單位用戶卻很麻煩,由于單位職工的地址分布市區各個區域,各郵政支局間不能互訂,單位代辦人員往往要跑好幾個支局才能幫單位職工完成訂閱,費時費力。于是,在市郵政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很快又解決了這一難題。此外,每年初,總有不少馬大哈的用戶寫錯地址,導致無法正常投送報刊。我們又在訂單上加了“讀者聯系電話”一欄,這就好比為報刊投送加了一道保險,從而使報刊無法投妥的現象得到極大改善。
隨著報刊市場發展的突飛猛進,我國報刊種類越發多樣。為進一步拓展報刊發行市場,滿足廣大用戶的閱讀需求,我們由原來的“報刊專用訂閱單”升級為“定額通用報刊訂閱單”,這種訂閱單有50元、100元、200元等多種面額,用戶可憑此訂閱單自由選擇訂閱自己喜歡的報刊,不再受到只能訂閱固定幾種報刊的限制,此舉深受用戶歡迎。
自第一張報刊訂閱單問世后的10多年間是上海郵政報刊發行業務發展的黃金時期,訂閱單的流轉額要占年度流轉額的80%左右,這不僅得到了上海各大報社的稱贊,也得到了外省市兄弟郵政企業和外地報社的青睞,紛紛來上海郵政取經。《中國汽車報》報社的負責人曾激動地對我們說:“以往,我每到年底來上海開訂報會,會上聽到的承諾多,但訂閱量總上不去,急人呀!自打有了訂閱單,每次會議結束,上海明年的訂閱量也大致出來了,十拿九穩,妥妥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等全國性黨報黨刊更是如此,自推出訂閱單后,年底的訂閱會一開,各級黨組織自覺按比例認領訂閱單,使上海市的訂閱量年年穩中有升,總能排在全國的領先位置,這也讓上海郵政牢牢占據了全國報刊發行的龍頭地位,很好地發揮了主渠道作用。
為適應市場變化,當年那張小小的報刊訂閱單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見證了郵發主渠道的變革,它的歷史作用不容小覷,其中凝聚著我們報刊發行人的心血和才智。如今,隨著各種媒體資訊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報刊發行量日益萎縮,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然而,郵政作為報刊發行主渠道的地位沒有變,“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更沒有變。盡管我已退休近20年,但是作為一名曾在郵政報刊發行戰線工作了43年的“老郵政”,我仍十分關注上海郵政報刊發行事業的點滴進步。近兩年,我欣喜地看到上海郵政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開創了手機訂閱新模式,只需微信關注“上海郵政掌上營業廳”,就能在“在線商城”里找到“報刊訂閱”功能,即便是像我這把年紀的老同志,也能在家人的指導下順利完成報刊訂閱,真正實現“一機在手,訂閱無憂”。“隨著微信訂報工作的不斷完善,從最初只能訂閱幾十種報刊,到目前支持萬余種報刊訂閱、專用單激活、訂單查詢、一鍵續訂等功能,我們實現了多個全國首創。”在一次參觀學習中,聽到新一代郵政人這樣介紹道,我的內心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