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郭振發(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郵政分公司退休職工)
記錄人:張瀟
我是1946年出生,27歲那年光榮入黨。
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有福氣的人。1971年,我25歲,通過招工進了郵政,成為一名投遞員。那會兒,延安還有很多步班郵路,自行車可稀罕咧!沒想到,我剛參加工作就騎上了咱們郵政配發的自行車,心里高興,每次出班前都把車子擦拭得锃光瓦亮的,走到哪個村子老遠就有人招呼:“郵差來咧!”村里的娃娃們也喜歡追著自行車跑,我心里特別自豪。
那時,延安的鄉親們生活很困難,家里的口糧普遍不夠吃,能吃到一碗干飯就像過個年,平時頓頓都是稀糊糊,餓肚子的滋味實在難熬。我家祖祖輩輩都是土里刨食的農民,終于出了個吃公家飯的后生,還是中國郵政的職工,全家人都覺得驕傲,在當時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
現在,一進入延川縣郵政分公司,大院寬敞整潔,可誰能想到我剛參加工作時,這里才只有幾口窯洞。其實,不只是延川郵政,那時,延安郵政都還在窯洞里辦公,老百姓住的也都是窯洞。算上職工宿舍,我們單位一共有11口窯洞,我們四五名單身職工住在一口窯洞里,這樣的條件在當年已經是好得不得了了。
想當年,延安的投遞路不好走,到村里都是黃土路,還得上山下溝,平日里還好,趕上雨雪天氣,這種路況特別容易發生險情。還記得有一次,我翻山前往賀家洼村送信時遇到山洪暴發,攔河壩被沖毀,我一不小心,連人帶車被卷進洪水里,僥幸撿了條命回來。下雪天路面結冰,遇到下坡路段只能一邊捏緊了車閘,一邊用兩只腳蹭著地面,一點點從山上蹭下來,這樣雖說安全了不少,鞋子卻容易磨損。那年頭大家過日子都不容易,鞋子金貴著呢,后來我想到個辦法,用草繩把鞋底綁住,這樣能多穿些時日。
20世紀70年代,延安在全國率先試點摩托車投遞,引進的都是日本產的大馬力摩托車,看著特氣派。可當時的基礎設施跟不上,黃土路上開摩托車導致漫天揚塵,對車輛發動機有不小的損害。由于整個延安市都沒有幾輛摩托車,別說摩托車修理點找不到,甚至沒人懂修這樣的摩托車。因此,首批試點的摩托車騎了不到一年只好“宣告退役”,著實很可惜。誰能想到,幾十年間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在別說摩托車,就連小汽車也開進了千家萬戶,咱們國家的變化大得不得了啊!
參加工作35年,我做過鄉郵員、機要員,在郵政儲蓄剛剛開辦那幾年坐過儲蓄柜臺,也做過郵件分揀封發工作。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儲蓄柜臺工作時,每天撥著算盤反復核對當天的營業金額,生怕出一點差錯。那時候流行一句話:“打好四七規,走遍天下不吃虧。”能打一手好算盤,在當年可是真本事。可是,算盤畢竟是手工操作,難免會出差錯,儲蓄柜臺擔的責任大,一點兒馬虎不得,每次涉及金額,都得三遍四遍撥著算盤珠子核對,既耽誤時間,也消耗人力。后來,營業員有了計算器,現在又有了計算機,所有操作都由電腦來完成,算得又快又準,我是又羨慕又高興。郵政儲蓄剛開辦時,主要辦理的是存取款、匯款業務。早年間,陜北的發展比較落后。改革開放后,延安的鄉親們開始出去務工,掙到了錢通過郵政匯款匯給家人,幫助家里改善一下生活。咱們郵政的網點多,鄉親們也信賴郵政,就都選擇郵政辦理業務。趕上逢年過節,排隊取匯款、辦業務的隊伍能從柜臺一直排到外面的馬路上,營業員從早忙到晚,幾個人替班都忙不過來。一次,我到市里開會,聽說郵政可能要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當時我還覺得不大可能,誰知道后來真的成了現實。對比郵政儲蓄剛開辦時的一張桌子、一個算盤,現在的郵政儲蓄網點建設得多么好,有了自動存取款機,用戶可以在自助設備上存取款,方便了許多。后來又有了手機銀行,用手機就可以直接操作轉賬,服務越來越便捷智能。郵政儲蓄業務從單一的存取、匯兌,發展到現在的理財、保險、貸款……這變化又何止是一星半點。這是郵政改革發展帶來的變化,更是咱們這個偉大時代發展所帶來的變化。
退休前幾年,我在分揀封發臺席工作,每天工作量最大的就是蓋郵戳。這項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的,上千封郵件蓋得虎口生疼,日子久了,就連桌上的加厚橡膠墊也磨壞了好幾塊。比不得現在的自動郵戳機,上千封郵件,一下子就能過機蓋好,還不會像手工蓋戳那樣有時會出現廢戳。大家經常說科技興郵,我是親眼見證了。
退休后,我和老伴兒居住在單位家屬院三室一廳的房子里,子女們也都成家立業,都住在延川縣城,互相有個照應。這些年,陜北發展得好,延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選擇留在家鄉,建設新延安。每當我想起當年全家人擠在一口窯洞、連一碗干飯都難得吃到的日子,再對比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會覺得感慨萬千。現在,我還忍不住經常回單位走一走、看一看,每次都感嘆于企業發展所帶來的新變化,作為一名郵政老職工,能夠親眼看到郵政這些年的改革發展,我覺得自己特別有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