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于11月13日上午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緊扣改革開放40年歷程,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縱深感、群眾獲得感、發展成就感,安排設計了6個主題內容展區,多角度、全景式集中展示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寶貴經驗,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開幕僅3天參觀人數就突破了10萬人。其中,中國郵政精心策劃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郵票》展區也是展覽的一個亮點。
11月23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劉愛力在參觀展覽后深有感觸地說:“方寸之間盡顯大國崛起之力量。郵票作為歷史的見證,從其樣式、內容的變化中,反映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中國郵政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郵票的記錄中,就能看到整個國家發展的脈絡和改革開放、經濟崛起、民族振興、人民富裕的歷程。作為郵政人,我為中國郵政在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感到自豪。”
最高的標準
11月23日,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講解員楊米娜早早來到“偉大的變革”大型展覽中國郵票展區,為感興趣的觀眾細致講解展區的布置、展品的陳設。作為有10年經驗的優秀講解員,楊米娜參與過無數次郵票展覽活動,但此次展覽還是讓她激動不已:“郵票展覽能進入國博,能在這樣的大展上有專門的展區,非常不容易,我感到非常驕傲!”
時間倒回兩個月前。9月25日,中宣部宣教局召開改革開放40周年郵票和貴金屬紀念幣展覽布置工作會,集團公司郵票發行部副總經理趙愛國帶隊參會。據中宣部宣教局局長常勃介紹,在此次大展中專門辟出300平方米的區域,展出郵票和貴金屬紀念幣。
集團公司在接到展覽任務后高度重視,劉愛力董事長專門作出重要指示,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李丕征多次聽取郵票發行部展覽工作匯報并且兩次到郵票發行部檢查展覽準備工作,為展覽工作順利推進開辟了快速綠色通道。
郵票發行部作為此次展覽的承辦單位,特別組成了由部門總經理高山領導的工作團隊。據趙愛國介紹,展覽主辦方給出了三個時間節點:10月1日前完成展覽的方案設計并上報中宣部審定,10月3日前完成設計方案并上報,10月15日前完成布展。“時間緊、任務重,這個看起來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我們這里卻只能成功、不許失敗,我們所有人都遵循最高的標準,往最好的方向努力。”趙愛國說。
高山、趙愛國帶領團隊成員首先用一天時間認真研究展覽方案,對展覽名稱、主題、展柜郵票內容、展墻郵票選取等都進行了充分討論。此次大展為中國郵票提供了10個展柜、5面展墻的展覽場地,并按照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四個方面提供了一份展出郵票的名單。工作團隊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在對十九大報告和重要文件、講話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高舉旗幟、偉大實踐和筑夢新時代三大展覽主題名稱;同時,為了更加突出大展主題、與時代接軌,對原有郵票展出名單進行了調整,增加展現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九大以來新戰略、新發展的郵票,如《扶貧日》《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雄安新區設立紀念》《長江經濟帶》《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郵票。調整方案得到了中宣部領導的高度認可,為展覽籌備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經過工作團隊對郵票一枚一枚討論,72套309枚郵票的布展方案定稿。
11月23日下午2時許,劉愛力帶領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和總部機關干部職工代表走進展廳參觀展覽。回憶起董事長聽完自己講解后語重心長的囑咐,楊米娜依舊十分激動,她說:“董事長殷切希望我們傳播好郵政文化、宣傳好郵政知識,更生動地講好郵票背后的故事,這讓我們這些參與備展的所有人員深受鼓舞,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最嚴的要求
在展覽現場,記者觀察到,最受觀眾喜愛、關注的當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郵票,全套56枚在一個版上,表現了56個民族群眾身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迎接共和國五十周年大慶的場景,這套郵票是迄今為止我國發行枚數最多的一套郵票。不少觀眾都會圍著展板上的“民族大團結”郵票拍照留念,但大家可能想不到,為了讓郵票放大幾十倍后仍能清晰、鮮活,備展人員付出了多少努力。
10月10日凌晨2時,離布展截止時間不到5天,郵票博物館設計師謝昊伊還在為“民族大團結”郵票調色。前后經過布展公司十幾次調色,噴版都進行了三次,展板效果仍然不理想,顏色偏白、偏淡。雖然這樣展出沒有問題,但團隊成員總想呈現最好的展出效果,所以,謝昊伊還在做最后的嘗試。“成了!”在經過細致入微的調整后,“民族大團結”郵票終于“大放光芒”。
“這樣的調整工作還有很多,簡直是窮其細節也。”郵票發行部圖稿編輯處處長曲雅南感慨萬千,他介紹《長江》《黃河》《長城》3套長卷郵票采用了搭載高鐵的表現形式,寓意中華傳統文化的圖騰引領中華民族不斷向前;3套“中國夢”系列郵票在展板上采用了階梯狀布置,更有層次感;郵票與展板、底襯、燈光的顏色搭配全都考慮到,努力為展覽深刻的思想性尋求完美的藝術表達。
在貼片制作和現場布置過程中,郵票博物館的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做了大量工作。此次展覽沒有沿用正常規格郵票貼片,而是針對不同郵票的不同尺寸專門定制貼片,包括超長及超大幅的貼片,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貼片的具體裝飾與“中國郵政”LOGO。由于此次展覽時間緊、貼片數量少且尺寸多變,尋找制作貼片的印刷廠成為一大問題。郵票博物館多次聯系之前合作過的印刷廠,最終加班加點趕制出此次展覽所需貼片。同時,經過多次修改與反復審議,展陳大綱最終定稿。郵票博物館迅速根據展陳大綱提出票品后,調動全館工作人員一起動手,趕在展期前完成了所有郵票的護郵袋及貼片制作。
到達國博展場后,郵票博物館的團隊成員仔細檢查了展柜的安全與照明設施,將一張張貼片整齊美觀地擺放在展柜內,并在每一張貼片下方貼上了防滑條。“團隊成員們多角度、全方位、無死角地查看展柜,清理了所有毛線、發絲等,確保所有細節無誤后才封柜。”曲雅南說。
最真的體驗
11月20日,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在觀展期間,在郵票展區駐足良久。“這是江蘇興化垛田和廣西龍脊梯田,分別于2014年和2018年被列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我是其中的申報參與者之一。”閔慶文指著《美麗中國(二)》郵票向中央電視臺記者介紹。
郵票既是“國家名片”,又是普通老百姓身邊的物件。透過郵票縱觀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歷程,感受歷史厚度、文化深度、感情溫度,觀眾最有發言權。
四川省甘孜縣郵政分公司長途郵運駕駛員其美多吉觀看展覽后,表示展覽很震撼:“通過郵票看到改革開放40年以來祖國的變化,也看到了郵政的變化,非常激動!”他專注地觀賞了“民族大團結”郵票中藏族的那一枚。彝族同胞、南澗跳菜傳承人阿本枝也對“民族大團結”郵票情有獨鐘:“第一排右邊數第二個就是彝族,我不屬于那個分支,但那個‘茲提’是很準確的,這套郵票很棒!”身著彝族服裝、蓄著大胡子的阿本枝在現場為郵票豎起了大拇指。
年輕的符浩并沒有過多關注展板,而是仔細地逐一觀賞展柜內的郵票實物。“除了‘民族大團結’,還有一套枚數相對較多的,《紅樓夢——金陵十二釵》郵票我已收藏;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金箔小型張沒有收錄在年冊中,我買了很久都沒有買到;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金箔小型張年冊中就收錄了。”在農業銀行總行工作的符浩還有一個身份——長大的“小集郵愛好者”,他在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小學讀書時就接受了系統的集郵課程教育。“雖然因為求學、工作,有一段時間沒有接觸郵票了,但集郵教育對我影響很大。”符浩仍然沒有忘記自己集郵的初心。
現場,還有很多像符浩一樣的集郵愛好者專程前來觀展,也有很多觀眾被精美的郵票吸引駐足,無論是攫取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滄海一粟”,還是沉迷在方寸之間遨游,千萬觀眾觀展的感受匯聚在一起便是“小郵票,大文章”。
其美多吉被展覽震撼。
中國郵票展區是現場的一大亮點。
同學們被郵票上的“老物件”吸引。
一家三口在這里流連。
彝族同胞為郵票點贊。
“民族大團結”郵票最受關注。